新華社記者王陽、孫曉輝
“剛剛種下的這些樹苗,全部都是直徑8厘米以上,可金貴著呢。”近日,在去往山東榮成市虎山鎮(zhèn)北隋家村皂角樹基地的路上,駐村第一書記李國玉邊走邊介紹,這條路他每天都要走十幾趟。
兩年前,李國玉入駐北隋家村。這個只有77戶村民的小村莊,人均1.3畝耕地,大多是零零散散的坡地,小麥、玉米的產(chǎn)量都很低。加上村里勞動力不足,難以做到經(jīng)營規(guī)模化、耕種機械化,一半以上的村民撂荒土地。
如何利用好荒山荒地,是李國玉入駐北隋家村后“死磕”的大事。調研三個月后,他拿出計劃——流轉土地、種植皂角樹。原因很簡單,種植前期投入較少,種植后期相比蘋果、桃子等經(jīng)濟作物而言,管理方便并且易于生長。
村干部們聽了都說好,可誰都不愿動手干。
為什么?沒錢,沒信心。買皂角樹,流轉土地,哪件事不花錢?皂角樹雖然是個“懶莊稼”,但種下去得三至五年見效,六至七年豐產(chǎn),生長周期長,見利慢,村民擔心將來銷路問題。
李國玉沒吭聲,心里卻打定了主意。他想,只要大家認可這條發(fā)展路子,沒錢,“娘家”單位威海市社會保險服務中心可以出資買苗;沒信心,可以買嫁接苗用來嫁接,縮短生長周期。
李國玉先協(xié)助村集體從村民手中流轉了35畝土地,同時協(xié)調資金為村里安裝路燈、打水井、修水池、清理垃圾、整治環(huán)境……發(fā)生在眼前實實在在的變化逐漸讓村民相信,跟著李國玉能干成事。
人心齊,發(fā)展就上了正軌。李國玉帶著懂苗木的村支部委員前往濟南、臨沂等地,蹲在苗木市場一棵棵精挑細選,先后選了2.2萬棵皂角苗以及150棵嫁接苗。“嫁接苗掛果時間可以從5年縮短至2年。”李國玉說。
皂角樹基地逐漸熱鬧起來,村民們或扛鋤頭鐵鍬,或提水桶,吆喝聲響成一片。村黨支部書記秦志國心里偷著樂——村里沒有一個旁觀者,大家就像在忙自己家里的事一樣。“干村黨支部書記12年來,這樣的情況還是第一次出現(xiàn)。”秦志國說。
眼下,在北隋家村種下的2萬多棵皂角樹,一片片新芽正在吐綠。按照這長勢,一年后,村里坡上的皂角樹就可以掛果。
關于銷售,李國玉也摸了個清楚:到豐產(chǎn)期,每棵樹可以產(chǎn)皂莢約20斤出售,村民還可以加工皂角精、剝皂角籽、做手工肥皂……一棵皂角樹“串”起了一二產(chǎn)業(yè)的融合發(fā)展,村集體收入也將大幅增長。有盼頭的日子,就這樣來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