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至18日,市委常委及市級領導班子成員,來到臨沂革命老區(qū),懷著崇敬的心情,重溫黨的歷史,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增強黨的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
17日,市委常委和市級領導班子成員首先來到位于臨沂市莒南縣的山東省政府、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和沂蒙根據(jù)地群眾工作展館。人民子弟兵情系群眾的“滿缸運動”,沂蒙紅嫂用身軀架起的“火線之橋”……一件件歷史實物,一張張戰(zhàn)場照片,一個個感人故事,把大家?guī)У搅藨?zhàn)火紛飛的革命歲月,感受到革命戰(zhàn)爭年代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
當聽到工作人員“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的介紹時,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群感慨地說,臨沂是一片紅色沃土,有著光榮的歷史傳統(tǒng)。解放戰(zhàn)爭期間,沂蒙人民為黨的事業(yè)作出了很大犧牲和貢獻,無數(shù)沂蒙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沂蒙人民之所以義無反顧地跟黨走,全力以赴支持黨的事業(yè),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黨一心為群眾,與人民群眾披肝瀝膽,水乳交融。歷史充分證明,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一點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只有與人民心連心、肩并肩,同甘共苦,團結奮斗,我們的事業(yè)才會取得勝利。
位于臨沂城區(qū)金雀山下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是沂蒙群眾路線教育基地的另一個重要教學點。烈士陵園正中的華東烈士紀念塔周圍,松柏蒼翠,安然靜謐,無數(shù)革命烈士長眠于此。
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市委常委和市級領導班子成員佇立在紀念塔前,拜謁英靈,鞠躬致敬,深切緬懷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在哀婉低回的樂曲聲中,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深情三鞠躬,表達最崇高的敬意。之后,大家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堂和沂蒙精神展,共同追尋那逝去的戰(zhàn)火硝煙,充分感受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李群動情地說,堅持群眾路線,必須認清“為了誰”的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xiàn)人民解放和幸福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融入到全部的奮斗實踐中。無論在任何時候,不論環(huán)境怎么變化,我們都要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牢牢站穩(wěn)群眾立場,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必須認清“依靠誰”的問題,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堅持深入群眾、扎根群眾,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集中群眾智慧,充分發(fā)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激發(fā)全社會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活力。必須認清“我是誰”的問題,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視群眾為親人、把群眾當主人,切實改進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構建和諧融洽的黨群干群關系。
地處沂蒙山區(qū)腹地的沂南縣馬牧池鄉(xiāng)常山村,是沂蒙紅嫂的家鄉(xiāng),也是著名的“紅色堡壘村”。這里四面環(huán)山,地勢險要。村邊山坡上,綠樹掩映下,用石頭塊插起來的一排排平房,便是沂蒙紅嫂紀念館。
18日上午,大家來到紅嫂紀念館,重溫那段難以忘懷的歷史,領略沂蒙紅嫂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跡。大家一一參觀了九個展室,仔細觀看每一件展品,認真聽取講解員的介紹。沂蒙大姐李桂芳、擁軍媽媽胡玉萍、紅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于……一個個形象是那么高大,一個個故事是那么感人。聽了沂蒙英雄群體的事跡,大家有的神情莊重,有的眼含熱淚,有的凝眉沉思。
在村邊的抗大一分校舊址報告廳,大家聽了沂蒙母親王換于的孫女于愛梅作的 “沂蒙母親和她的兒女們”的報告。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華麗詞句,但報告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讓人心生敬意,思想受到洗禮。大家認真傾聽,不時做著記錄,寫下自己的體會與思考。
李群表示,作為市級領導同志,既是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又是參與者,更是示范者。希望大家認真對照意見和方案,按照真學、真查、真治、真干的要求,既抓好班子和自身的教育實踐活動,又發(fā)揮好示范帶動作用,以普通黨員身份把自己擺進去,立說立行,先行一步,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帶好頭、作表率。特別是要帶著專項題目接地氣搞好調研,帶著信訪積案面對面化解矛盾,帶著整改事項零距離解決問題,帶著幫扶措施手拉手扶貧濟困,帶著群眾意見心貼心溝通交流,努力推動全市教育實踐活動富有特色、取得實效,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