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起伏的竹編式屋頂下,蘊藏了奇妙的農耕世界,這里有二十四節(jié)氣的更替,有養(yǎng)蠶繅絲的技藝,也有制作茶葉的畫面……明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上,觀眾將體驗到這座神奇的中國館。昨天,清華大學公布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設計方案,故宮紅墻、北京胡同、先農壇祭壇,這座將在境外世博會上亮相的首座自建中國館京味兒十足。
米蘭世博會第二大國家館
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占地4590平方米,在國家館中僅次于德國館,是第二大館。
中國館由清華美術學院團隊設計,其主題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依據(jù)清華的設計方案,中國館的外形像是連綿起伏的山巒,屋頂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竹編材料。令人驚訝的是,竹編材料依據(jù)米蘭日照軌跡編制,可以依據(jù)不同的透光率,將自然光引入室內,不僅可降低人工照明能耗,還可大幅降低材料成本。
中國館室內展陳設計共分五部分,觀眾等候區(qū)為序廳,將通過液晶視頻展示中國的農業(yè)文明和飲食文化;第一主題展區(qū)主要展示中國的“天”,利用柔光LED屏以及噴淋、噴霧等裝置,模擬出二十四節(jié)氣的氣象環(huán)境;第二展區(qū)聚焦于“人”,通過全息投影、透明成像、LED光纖等技術,展示水稻種植、養(yǎng)蠶繅絲、雜交水稻等農耕文明成果,以及葉芽化為茶葉,大豆轉化為豆腐的神奇技藝;第三展區(qū)突出“地”,LED像素點將構成一幅巨大的麥田;最后,在以“和”為主題的影像廳,設計者用鮮明的故事線描述中國人在發(fā)展農業(yè)、尋找自然和諧方面的思索。
故宮紅墻“搬”入中國館
中國館前區(qū)是廣袤的“田野”景觀,其中有北京先農壇祭壇形制的舞臺,其背景則是仿制的故宮紅墻,舞臺上的LED顯示屏向世人傳遞中國農業(yè)文明的信息;主通道呈現(xiàn)出曲折的江河形態(tài),“江河”兩岸則是生機勃勃的農田以及四季花海;穿插在農田中的疏散通道,好似具有悠久歷史的老北京胡同……“京味兒”十足的中國館也展現(xiàn)了中國獨特的城市形象。
據(jù)設計人員介紹,中國館的定位是代表國家主體形象,選擇故宮、先農壇等特色景觀,在世界上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而且2019年,北京將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的“京味兒”也是為北京造勢。
清華期待中國館會后搬回清華
據(jù)透露,中國館將于今年6月在米蘭破土動工,7月開始建筑施工,到明年5月,中國館將正式開館。中國館預計投資1億元。按照世博會慣例,大部分展館都是臨時建筑,世博會后將拆除。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表示,如果有機會,希望能將這樣一棟精美的建筑搬回清華大學。
昨天,清華大學還公布中國館吉祥物“和和”與“夢夢”的設計方案。吉祥物借鑒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大阿福”的形象,身軀呈現(xiàn)“口”字形,“和和”右手舉著一束稻谷,寓意豐收的希望。
米蘭世博會將于2015年5月1日至10月31日舉辦,為期184天,參會國家、國際組織等將超過150個。本報記者 任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