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彭 輝
本報通訊員 王 波 張小寒
“文登學”是文登地區(qū)特有的區(qū)域文化,浸潤著文登獨特的地理、歷史、人文,千年興盛繁衍。
今年以來,威海市文登區(qū)下大氣力發(fā)掘傳承“文登學”文化,并將其運用到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去,全力打造一個新的城市名片。
褪去歷史纖塵,千年文登學重放光彩。
千年一脈文登學
“文登學”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召文人登山”,文登因此得名,也為文登鄉(xiāng)野阡陌注入文化的靈魂。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客耕東萊”,創(chuàng)“康成講堂”,寓居文登近20年,注經講學,開啟教化,文登“士好經術,俗尚禮儀”“崇文尚學”“耕讀傳家”的世風興起,并千古傳承而不衰。宋代蘇東坡感慨:“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讀書聲。”至明清之時,文登有百名進士榮登金榜,創(chuàng)造了一榜七進士、父子同榜、兄弟連鑣的科考佳話,世人為之驚嘆,文登成為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xiāng),“文登學”名揚天下。
時光流轉,不僅僅是士學文化,在文登興起的忠義勇敢的紅色文化、修身養(yǎng)德的道教文化、仁孝樂善的李龍文化等也集納匯入“文登學”。在文登,還有羲仲賓日、測定時節(jié)的歷法文化,勇于探索、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抗擊倭寇、保家衛(wèi)國的衛(wèi)所文化等。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交融,豐盈著文登學的文化內涵,在千百年的洗禮與升華之中,文登學精神逐漸熔煉出“自強不息、和諧向上”的品格特點。
山東大學(威海)兼職教授、原文登師范學校副校長于敬民對文登學這樣評價:“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孕育了文登學,文登學宮和文化教育的多渠道,造就了文登學。文登學集中體現了文登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文登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
學術研討漸入佳境
7月23日,一場以文登學文化研討為題的文化盛典在文登舉行,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就文登學的起源、內涵、精神實質等展開深入交流。
“全真道何以選擇文登?到底文登從哪些方面提供全真道以成長的營養(yǎng)?全真道又在哪些層面‘反哺’文登?早期全真道與文登之間的這種‘選’與‘被選’的互動歷史過程,和驅動這種雙向選擇發(fā)生的隱動力及作用機制,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且其意義特別,值得做嚴謹認真的發(fā)掘。”研討會上,四川大學文化科技協同創(chuàng)新研發(fā)中心主任姜生提出這樣的看法。他認為,全真道之所以生長于文登,與該區(qū)域的民眾宗教素質和民風及當時的歷史際遇深刻相關。
1937年12月24日,文登天福山起義打響了膠東武裝抗日的第一槍。“幾十人的紅軍游擊隊的星星之火,以天福山起義為標志燃遍了膠東大地。”談到文登的紅色歷史,陸軍第二十七集團軍軍史辦原主任張克勤難掩激動,“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毫不夸張地說,是文登風土和百姓的孕育,讓天福山成為一座偉大的山、光榮的山、英雄的山、勝利的山。”
“禿尾巴李龍王的傳說具有絕無僅有的獨特性,它的平民性、農民性、正義性、倫理性,截然不同于民間文學中所有神的形象,而是與老百姓的精神和生活有更多的契合點和相通之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韓宇宏從《少年文藝》《民間故事》等報刊上讀到過不止一篇有關“禿尾巴李龍王”的傳說故事,至今印象深刻。在韓宇宏看來,“正是因為這種特性,直到今天,禿尾巴李龍王的傳說對于我們的生活,對于我們的倫理道德建設,都仍不失借鑒乃至學習的價值。”
放大實用價值
學者們認為,無論從淵源和個性上來尋根,還是從其核心和真諦上來溯源,文登學文化都有著亙古不滅的文化魅力和永不過時的精神內涵。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育濟也曾用“山立千秋 海生萬象”八字來寄寓自己對文登學文化的認同與情感。
今年5月,文登全面啟動文登學文化傳承弘揚系列活動,推出包括召開文登學文化研討會、成立文登學文化研究會、成立文山書院、編輯出版《“文登學”的故事》、開展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等8項專題活動,對文登學文化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挖掘、整理、闡釋和宣傳。
“我們下這么大的氣力挖掘傳承傳統文化,就是要把博大的文登學文化中蘊含的崇文尚學、修身養(yǎng)德、忠義勇敢、仁孝樂善等優(yōu)秀文化基因激發(fā)出來,將千年文登學打造成為文登的城市新名片。”威海市文登區(qū)相關負責人說。
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相生相長,是文登學城市名片的一大亮點。即按照“文化+”思路,文登將文化建設與道德建設、群眾文化平臺建設、產業(yè)發(fā)展相結合,進一步打牢發(fā)展的文化根基,實現繁榮文化事業(yè)與振興文化產業(yè)互動發(fā)展。
“我們的仁孝建設大步向前,群眾文化如火如荼,文化產業(yè)異軍突起,福地傳奇水上樂園、中韓影音基地、大溪谷婚慶博覽園等一大批高大上的文化產業(yè)項目紛紛落戶。但這僅僅是個開始。”威海市文登區(qū)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依托文登學文化傳承弘揚活動,文登將把文登學文化因子更加緊密地融入文登群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在產業(yè)開發(fā)中對其進行原真性的活態(tài)傳承,通過提升文登學文化的實用價值來更好地釋放文登學文化能量,擦亮文登學的城市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