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奇人”鄭學勤:科研始于足下
“遠行”和“扎根”這兩個詞在鄭學勤身上并不矛盾。
第一次遠行,是在1952年。
那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國防、經濟建設所需橡膠基本依賴進口?姑涝瘧(zhàn)爭期間,美國對我國實行戰(zhàn)略物資禁運,國防和工業(yè)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橡膠緊缺。中央政府決定“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一個從北京大學生物學系畢業(yè)不久的農墾部科研人員來到海南,他即將用未來幾十年的時間,扭轉新中國“貧膠”的處境。這個年輕的科研人員就是后來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百位科學家之一、新中國“最美奮斗者”鄭學勤。
來到海南儋縣(今儋州市),鄭學勤才體會到“墾荒”兩個字的意義。那時候,如果有人在海南儋州的橡膠園里遇到一個支著鐵鍋煮水洗試管的人,或者一個爬上橡膠樹的人,那他遇到的可能就是鄭學勤。日后每每提起這段經歷,他都會從橡膠園復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簡陋的生活環(huán)境中,提煉出這些做研究的片段,講給聽眾。
原始的條件下,鄭學勤和其他科研人員要解決的,是如何提高橡膠產量的問題。老膠園里種植的都是實生樹,未經育種、選種,年平均畝產干膠只有25公斤。為了選育出高產的橡膠樹,鄭學勤和同事們挑著擔子在密林中穿梭,搭木架子當實驗臺,支帳篷、住吊床,爬到樹上給花授粉,仿佛是這片樹林里土生土長的農人。
上世紀80年代初,鄭學勤和同事選育出的7個抗風、抗寒、高產的優(yōu)良橡膠品種在海南扎根了,而鄭學勤的遠行又開始了。
1980年,鄭學勤和熱作“兩院”——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暨華南熱帶農業(yè)大學的同事曾到亞馬遜雨林考察。1981年,國際橡膠研究和發(fā)展委員會組建國際聯(lián)合考察隊,深入亞馬遜河上游靠近秘魯、玻利維亞邊界一帶,采集高產樹芽條和種子作為新的種質資源。中國科學家鄭學勤獲得了加入國際聯(lián)合考察隊的機會。
本著“輕裝出發(fā)”的原則,鄭學勤帶上裝著吊床、蚊帳、考察用具的總共20公斤重的行囊,開始過上近兩個月的“原始生活”。
鄭學勤和考察隊隊友乘小型客機來到營地,一下飛機,成千上萬的黑色飛蟲向他們撲來,滿臉、滿手地叮咬,咬一口就是一個血泡。大家的臉和手都腫了,粗略統(tǒng)計,大約每平方厘米的皮膚上都有15到20個傷口,一只手上就有上千個傷口,又痛又癢。
第二天,被飛蟲“吃”夠了虧的隊員們全副武裝,帶上紗面罩和頭盔,穿上厚厚的長袖、長褲,戴上手套,腳踩皮靴。1月的南半球正值盛夏,雨林里更是悶熱難耐,隊員們卻只能穿著厚厚的裝備。帶上夠10天使用的干糧、考察采集用具、露營物資和槍支彈藥,一行人登上一輛小摩托船,向雨林深處進發(fā)。
小船沿著漫進森林的河水航行,沿途不見人跡,只有白鷺、鱷魚,和鄭學勤心心念念的高產橡膠樹。前往第二營地的途中,鄭學勤和隊友就發(fā)現(xiàn)了5棵高產橡膠樹,每割次產膠乳2000毫升以上,甚至有4000到5000毫升。
驚喜過后,鄭學勤和隊友要面對的是依舊猖狂的蚊蟲和喝生水、睡吊床的野外生存考驗。兩個月,他“天當蓋,地當床,折根樹枝當筷子”,還“兩次險些送命”。一次是考察隊乘坐的小飛機無法飛出雨區(qū),差點撞山,還有一次差點成了當?shù)赝林?ldquo;盤中餐”。
那次考察隊駕著船,一邊砍擋在河道上的樹枝一邊往前走,剛一上岸,就碰到了當?shù)氐耐林用瘛?ldquo;那個時候原住民還是‘野人’,要吃人的!”好在考察隊請了一位當?shù)仉S行翻譯,翻譯趕緊告訴他們:“扔掉所有行李,趕緊跑!”
鄭學勤和隊友把行李扔在被深深的雜草掩住的大樹下,狂奔逃跑,幾個小時后,考察隊“突圍”成功,鄭學勤手里還緊緊抓著在當?shù)夭烧南鹉z種子。
這一行,考察隊總共鑒定出野生高產優(yōu)良母樹294株,獲得64256粒種子。鄭學勤帶回6000多個野生橡膠種質資源。根據(jù)考察隊規(guī)定,鄭學勤前往馬來西亞找尋最適宜生長的環(huán)境,并且每年去馬來西亞的實驗基地去測試橡膠的產量,測量、選取后再帶回中國進行大規(guī)模培育。經過測定的1000多顆種子被鄭學勤帶回國內,亞馬遜的橡膠種子和鄭學勤一樣,在海南島上扎根了。
從事了幾十年的橡膠事業(yè),鄭學勤也在學術方面為后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所帶領的全國橡膠科研協(xié)作組發(fā)表的《橡膠樹在北緯18-24度大面積種植技術》獲得國家發(fā)明一等獎,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領先水平的重大成果,中國的橡膠產量提升了4倍,中國也逐漸成為世界橡膠大國。
為尋找高產橡膠奔忙了一輩子,鄭學勤選擇“頤養(yǎng)天年”的方式,是工作。73歲那年,“尋找”再度成為鄭學勤的工作主題。這次他要找的,是一種叫“諾尼”的植物。當時,諾尼在全世界已有20到30億美元的產值,在南太平洋的群島上,當?shù)鼐用袷秤眠@種植物的果實已有1500多年歷史。
諾尼果長時間不發(fā)霉腐爛的特質吸引了鄭學勤,他要在中國尋找野生諾尼樹,并研究和加以利用。根據(jù)諾尼樹在世界的分布情況,鄭學勤分析,它一般生長在熱帶沿海區(qū)域。永興島是我國西沙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適合諾尼生長。鄭學勤登上永興島,果然在當?shù)卣业搅酥Z尼樹。
鄭學勤的學生劉景明現(xiàn)在是海南省一家科技公司的董事長。21世紀初,他便開始跟隨鄭學勤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產業(yè)化的工作。產學研結合是鄭學勤一直在踐行的,“科研成果不拿出來用,就沒有價值。沒有產業(yè)就沒有經濟”。據(jù)劉景明介紹,現(xiàn)在整個海南種植諾尼,種植面積有兩三萬畝。劉景明所在的企業(yè),主要負責諾尼在海南的種植,并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種植。培育和生產過程都有鄭學勤的耐心指導。
如今,90歲高齡的鄭學勤依然堅持每晚12點休息,早上6點起床,8點到達實驗室開始工作。每天他都會去各個實驗室巡查培育苗,詢問實驗室人員培育情況。幾十年來他從不午休,每周都會去海南澄邁縣的實驗基地考察,風雨無阻。
來海南67年了,一腔熱血的青年已是我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天然橡膠研究專家、熱帶作物科學家;貞浧饎倎砗D蠒r,他說:“我剛來海南的時候太苦了,當時海南經濟落后,吃的東西都很少,就醬油拌飯吃,F(xiàn)在條件多好啊!現(xiàn)在的科研條件太好了。”
海南大學 劉舒婷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wǎng)見習記者 畢若旭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