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斌為老人理發(fā)。
剪刀、推子、吹風(fēng)機、圍兜……理發(fā)“裝備”一個不少,被劉洪斌熟練地裝進挎包。

一切準備就緒后,80歲的退休老教師劉洪斌像往常一樣提起挎包,騎上電動車,前往好運角社會福利中心。11月13日,天色陰霾,淅瀝瀝的小雨滴在他的滿頭銀發(fā)上。
從2013年6月開始,劉洪斌自發(fā)地成為好運角社會福利中心的一名“義務(wù)理發(fā)師”。6年間,無論刮風(fēng)還是雨雪天氣,每個月,劉洪斌都會上門免費為這里的老人理發(fā)。
“只要我身體健康,就會一直為老人理下去!”一句承諾劉洪斌踐行至今。今年80周歲的劉洪斌從市第二十八中學(xué)退休多年,周圍的人們始終尊敬地稱他為“劉老師”。
由于年齡增大、患有膽囊炎,再加上雨天路滑,劉洪斌不敢騎得太快。3公里的路程,他騎行了近15分鐘。“社會福利中心的老人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還有一些身體殘疾的人,我愿意為了他們的晚年幸福,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劉洪斌說道。
走進社會福利中心,正廳擺放著一張桌子、幾條長椅。“劉老師來啦!”看到劉洪斌,大家紛紛熱情地打招呼。70多歲的老王是一名聾啞人,每當(dāng)看到劉洪斌時,都會手舞足蹈,高興得像孩子,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劉洪斌的感謝。
劉洪斌一邊跟大家招手,一邊走到理發(fā)的地方擺開他的“裝備”,幾位老人立即上前幫忙搬椅子。隨后,老人們很自然地在旁邊的長椅上坐下,排起了隊。
冬日的暖陽照進社會福利中心的正廳,劉洪斌認真地為老人理發(fā),“來,低頭,側(cè)一點,好!”原本陌生的老人,因為愛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愛房間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每個月給老人剪完頭發(fā),劉洪斌都會在心里計劃著下次來社會福利中心的日子,特別是每逢節(jié)假日,劉洪斌都想用自己的方式陪老人們過節(jié)。
如今,好運角社會福利中心一共有近200名老人,老人理發(fā)常需要等待,為了讓他們少等一會兒,劉洪斌會連續(xù)為五六名老人理發(fā),中途舍不得休息,理完后才坐下來喝口水。“剪的時候不覺得累,有時候邁不開腿了,才意識到自己該休息了。”劉洪斌笑道。
到了吃飯的時間,劉洪斌再次婉言謝絕老人們的邀請。“不吃社會福利中心一頓飯、不收老人一分錢”,一直以來,是他所堅持的。但有一次他沒有做到,劉洪斌說:“那次的場景在我腦海里還很清晰。”
2013年,那是他第3次去社會福利中心免費理發(fā),“家里有事得回去。”當(dāng)他像前兩次那樣拒絕老人們的午飯邀請時,老人們卻不答應(yīng)。10人,20人……不到20分鐘,他就被近50名老人圍住,大家七嘴八舌地說一定要留下來吃頓便飯。最終,他留下來陪老人們吃了頓飯。
吃飯時,老人們不停地為劉洪斌豎大拇指。“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這么重要,這種感覺跟做教師時完全不同。當(dāng)年承諾,只要身體健康,就會一直免費為老人理下去,沒想到,轉(zhuǎn)眼6年了。”劉洪斌的眼眶濕潤了。
6年里,劉洪斌用壞了7個電推子,但他卻并不計較這些。在他眼里,老人們滿意的笑容,就是對他最大的褒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