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偉 通訊員 王書朋
金堤河畔,柳樹發(fā)出嫩芽,田間地頭處處是忙碌的身影。4月3日,在陽谷縣李臺鎮(zhèn)臨河一村,種姜大戶王瑞行正帶領工人鋪設地膜,遠遠望去,田野就像鋪上了一塊藍色的地毯。
金堤河由西南向東北橫穿李臺鎮(zhèn)南部,有大堤小堰各兩條。堰內近水,禁止耕種,但堤內堰外的坑洼地,一直有群眾耕種。生姜作為一種調味料,價格比普通蔬菜要高。2020年,王瑞行在30畝坑洼地上靠生姜種植增收幾十萬元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
河堰邊上的田地低洼易澇,在群眾眼里一直是塊“雞肋”。“種植莊稼收益太低,又容易被淹;不種又感覺可惜,生姜試種成功無疑帶給大家一個新方向。”王瑞行說,“其實嫩姜是十分嬌貴的,既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又怕寒怕旱怕澇,對種植技術要求較高。”
為切實解決群眾后顧之憂,促進集體經濟增收,進一步擴大生姜種植規(guī)模,李臺鎮(zhèn)村級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紛紛出面,將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一是簽訂合同保租金。由于生姜忌“連作”,每年都需要流轉大量的土地,合作社便主動協助種植戶流轉土地,并在協議中規(guī)定付款時間,保證群眾在解放本戶生產力的同時,能夠增加土地收益。二是籌集資金促啟動。生姜不同于普通的莊稼作物,每畝僅姜種就需要三四百公斤,初期投入便是幾千元,規(guī)模種植對資金的需要較大。合作社便到銀行商談,為種植戶聯系低息貸款,同時積極爭取社會資金投入。三是提供技術增效益。洼地種姜最大的難題之一是排澇,合作社便聯系鎮(zhèn)農業(yè)站技術員和種植大戶,共同提供技術保障,從起壟開溝、病蟲害防、到施肥收割進行全程指導,確保能種活、能增收。
今年春天,李臺鎮(zhèn)掀起了一股“種姜熱”?油莸刈兂闪“聚寶盆”,據測算,每畝地可收獲生姜5000公斤以上,畝產效益達2萬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