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金鄉(xiāng)縣霄云鎮(zhèn)周花園村,“幸福食堂”里又傳出了“祝您生日快樂,祝您生日快樂……”的歡快歌聲。領唱者是一位五大三粗、皮膚黝黑的壯漢,他就是周花園村黨支部書記周保義。

周保義站在“幸福食堂”門口
雖然外表比較粗獷,但周保義心思細膩。“村里很多老人有老花眼,腿腳不靈活,吃飯都是湊合,甚至有一些經(jīng)常蓬頭垢面。”周保義看到這些生活上不方便的留守、獨居老人,心里很難受。“我就想著建一個‘幸福食堂’,讓老人們能正常吃上飯。”
為此,周保義從鎮(zhèn)上爭取到了資金。修整房子,雇傭廚師,不到一個月“幸福食堂”就開始運行。
“包括電費、煤氣費、水費等都算上,一個老人一天要18元左右。”周保義說,“一個老人一天交10元,剩下的錢都是村里出。”
然而,周花園村沒有集體收入,資金用完后都是周保義在墊錢。為建設和運行“幸福食堂”,周保義身上背負了7萬多元外債。“現(xiàn)在不干了,一是辜負了領導的信任,二是對不起這些老人的期待。”深思熟慮后,他下定決心:“欠債也得繼續(xù)干!”
“幸福食堂”運營三個月后,為了節(jié)省開支,周保義不再雇傭廚師,拉來自己的妻子做飯。“有時候我對象也會發(fā)牢騷,比如過生日、搞活動的時候,全家都過來做飯,是有些辛苦。”周保義說。食堂里老人都是定點吃飯,周保義的妻子一早就得過來做飯,三餐都是周保義自己在家做點,兩人往往只有晚上才有時間說說話。當提及對于丈夫是否有所埋怨時,“我就是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也沒有啥埋怨。”周保義的妻子笑著說。

周保義的妻子在做飯
每天中午12點,不出意外,你總能在“幸福食堂”找到周保義。“這些老人不能不見,就我愛人在這做飯的話,老人們都會問我去哪了。”周保義說,“咱就能感受到老人的高興,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
“開飯了!”周保義的妻子一聲呼喚。老人們都有序排隊,從單獨小柜子里拿出飯碗打飯。“中午有一葷一素,早上還有雞蛋,飯菜干凈可口,我們都很滿意!”周大爺稱贊道。

老人們吃得津津有味
“老人們的身體都在走下坡路,所以一定要注意預防。”周保義說。他提前準備了醫(yī)療箱,老人生了小病、磕到碰到,他都能及時給老人處理。老人不舍得花錢去體檢,正好周保義家里有測量血糖、血壓的儀器,他就定期給老人們進行簡單查體。讓老人的子女隨時掌握父母身體狀況,及時治療。
考慮到有些老人腿腳不便,周保義聯(lián)系到幾位理發(fā)師志愿者,定期來村里給他們免費理發(fā)。眼下,天氣逐漸變冷,周保義早早跟鎮(zhèn)上洗浴中心協(xié)商好,他出錢,以團購的價格,一星期帶老人去洗一次澡。“讓老人們都利利索索的。”周保義說。
下一步,周保義想給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都建立健康檔案。“更方便我們監(jiān)控老人健康狀況的變化,對于一些疾病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早控制。”周保義說。此外,在保證老人吃得好的基礎上,周保義準備在“幸福食堂”內(nèi)建一間娛樂室,讓老人們的‘幸福滋味’更濃。
周保義就像老人的保姆,為老人考慮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周保義說:“我把這些老人就當成我的父母,一切都會甘之如飴。”
大眾報業(yè)·農(nóng)村大眾見習記者 李兆興 通訊員 段新朋 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