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網(wǎng)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立秋時節(jié),陽光飽含著濃情,潑灑出一幅錦繡畫卷,文字里的情懷點擊秋天,目光復制著詩情畫意,收藏進感懷的文件夾中,醞釀幸福。

不覺間又到立秋時節(jié)。“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三個節(jié)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進入秋季,意味著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生長趨向蕭索成熟。然而,立秋并不代表酷暑就此結(jié)束,這一時節(jié)的氣候依舊很熱。按照民間“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還處在“中伏”期間,換言之,炎熱的天氣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
史載,宋代皇宮里在立秋這天會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百官也都要到場,待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這時,梧桐會應(yīng)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事實上,從周朝開始,每逢由夏轉(zhuǎn)秋之際,皇帝便要率文武百官到都城外的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儀式,借以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禮記·月令》中對此就有記載:“天子乃齊。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民間對立秋這一節(jié)氣也非常重視,一些地方會在這天用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進行對比,若是瘦了就需要補,補的辦法則是“貼秋膘”,即多吃肉食,“以肉貼膘”。還有的地方流行“咬秋”,清代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有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文人墨客在立秋時節(jié)里也紛紛借吟詩作賦抒發(fā)心懷。“火云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幾處園林蕭瑟里,誰家砧杵寂寥中。蟬聲斷續(xù)悲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賦就金門期再獻,夜深搔首嘆飛蓬。”這首杜甫的《新秋》就是一首關(guān)于立秋的七言律詩。天上火云崢嶸,尚未散盡,涼風卷著落葉悄悄走近。樹葉帶來了秋的訊息,讓無數(shù)園林都漸漸蕭瑟。遠處有搗衣聲從寂寥中傳來,蟬在殘月下悲鳴,螢火蟲在夜空中閃爍。詩人因自己功名未就內(nèi)心煩悶不已,眼看夏去秋來,難免有時不我待之感,于是在深夜搔首感嘆。這首詩既描寫了新秋季節(jié)的物候特征,也表露了詩人感嘆時光易逝、功名難就的苦悶心情。
宋代詩人劉翰的《立秋》云:“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乳鴉的啼叫聲漸漸散去,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在房間里立著。突然間起風了,習習秋風讓人頓覺枕邊清新涼爽,仿佛旁邊有人在用絹扇扇一樣。詩人在睡夢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醒來去尋時卻只看見那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中。全詩格調(diào)清新,淡雅有致,寫出了夏秋交替時大自然和人們生活發(fā)生的變化,緊扣題意,構(gòu)思巧妙,時令感極強。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采用寫實的手法,以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描寫了梧桐葉初落的入秋景色。立秋時節(jié),農(nóng)民們信步于稻花飄香的田間小路,高興地談?wù)撝S收在望的農(nóng)事。雖然已過了盛夏,但“秋老虎”依舊存在,樹上還有寒蟬鳴唱。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立秋的到來代表著一個季節(jié)的結(jié)束,另一個季節(jié)的開始。立秋是美的,它美得實實在在,美得耀眼明媚,當金風掃盡炎夏,當樹葉綻放斑斕,萬物漸趨成熟,大地豐收在望……(作者:米廣弘,文化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