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前期走訪了解,冉德玉花了兩天的時間對駐村材料進行了整理,建立起工作實績臺賬、黨員活動臺賬和村黨員檔案,還編寫了民情調(diào)研報告,在與村干部商討的基礎上制定了張大人集村年度目標任務。駐村兩個月時間,冉德玉的筆記本已記了厚厚一沓。
在冉德玉租住的宿舍里,記者看到了這本厚厚的扶貧日記。“駐村后每天都要寫,這是我給自己的要求。每天做了啥,有啥問題,體會是啥……這些日積月累下來的日記,既對自己是很好的提升,也對駐村工作是個推動。”
項目爭取,是“必修課”
怎么樣最大限度地用好國家的貧困政策,幫助貧困村民盡快脫貧,冉德玉說她和村“兩委”的干部們幾乎每天都在討論。
“說句不怕見笑的話,我現(xiàn)在做夢都在想著怎么給張大人集村‘找錢’。”在駐村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冉德玉編寫了一份已經(jīng)改了幾遍依然沒有最終定稿的扶貧規(guī)劃,僅“可以爭取資金、項目”一項中,列舉出的條款就有五六項。至于能爭取到多少資金,冉德玉說她沒有仔細計算過,但只要是對村集體發(fā)展有幫助的單位和部門,她“一個都不放過”。在冉德玉看來,只有張大人集村的集體經(jīng)濟強大了,村民脫貧的基礎才會更牢固。
“除了我們法學會出資在村里修建的‘法德一條街’,來了這兩個月,我們給村擴建了3間黨支部辦公場所,屋頂上全部安裝上了太陽能光伏板,光伏發(fā)電所得歸貧困戶所有。兩個投資30萬元的高標準鋼構大棚很快就要完工了,然后租給當?shù)氐氖卟朔N植大戶,租金用來給14名貧困戶分紅。下一步我們計劃改造兩條生產(chǎn)路和幾座危橋……”
冉德玉為自已的短短兩年“第一書記”任期,也規(guī)劃了一個短期和一個遠期目標:一年內(nèi)村里脫貧人數(shù)達到100%,村里的基礎設施配備齊全,兩年內(nèi)讓村集體收入翻倍,村容村貌有脫胎換骨的變化。正如她在擔任張大人集“第一書記”第一天的日記中所寫的那樣:“從內(nèi)心里講,報到的第一天,我就成為這個村里的人了。我將在這里至少工作生活兩個年頭,徹底融入,揮灑熱情與激情!” 2/2 首頁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