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俺村櫻桃的長勢特別好,肯定能賣出個好價錢!”
“賣了櫻桃就要給我們社員分紅了!”
近日,在棲霞市莊園街道杜家莊村村口,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表達著他們對今年合作社櫻桃品質和銷售前景的滿滿信心。
沿蜿蜒山路而上,來到櫻桃大棚,棚內,樹上的櫻桃簇擁在一起,有的已經(jīng)轉黃并透著點粉色,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誘人的光澤。
“我們合作社的大棚櫻桃總共有近十畝,現(xiàn)在所在的暖棚占地約3畝,種的是喬化樹,另一個拱棚里用的是自根砧矮化密植模式。”村黨支部書記杜書彬一邊說著,一邊帶記者走進一旁的拱棚。
暖棚里的喬化櫻桃樹樹體龐大,相鄰樹木的樹枝交錯纏繞,拱棚里的矮化樹木則排著隊,一棵挨著一棵,看上去十分整齊。
自根砧矮化密植,是杜書彬外出學習時學到的新模式,每畝地能種植約800棵樹。為了保證櫻桃質量,他將每棵樹的產(chǎn)量控制在5斤左右,畝產(chǎn)約在4000斤。而傳統(tǒng)的喬化樹每畝地能栽植30棵左右,畝產(chǎn)量近2000斤。
雖然矮化密植模式在產(chǎn)量上優(yōu)勢明顯,但杜書彬并沒有盲目追求單一模式。“暖棚里的喬化櫻桃樹成熟期比拱棚里的要早近20天,這樣兩種櫻桃的成熟期就能夠形成銜接。”杜書彬補充道,“我們的櫻桃大棚還提供采摘服務,這樣的種植布局使得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游客都能找到可采摘的果實。”
今年是村領辦合作社分紅的第一年,櫻桃銷售完成后,合作社會將銷售額的70%分給社員,剩下的30%則留給村集體使用,一部分用于櫻桃大棚的日常管理與維護,一部分給村里的孤寡老人發(fā)放福利。
農(nóng)村大眾報記者 衣春悅
通訊員 欒欽程 張丙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