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朋友而言,寒假總是充滿期待。各地購書中心的童書區(qū)和幼兒玩具區(qū)人潮洶涌、人聲鼎沸。“媽媽、媽媽我在這兒”、“爸爸、爸爸你在哪兒”的聲音此起彼伏。一邊是拉扯著孩子們往前走的爸爸媽媽;另一邊是賴在玩具或書籍前不肯走的孩子。
“好好好!媽媽知道你喜歡恐龍書。你看書店這么大,我們再往前逛逛,快來快來看看前面有什么好玩的?”一個被恐龍漫畫書吸引的小朋友被媽媽拉著向識字教育類書籍走去,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向恐龍書伸出小手。而在教育類書籍前,另一個小孩扭著身子跺腳:“媽媽我想要游戲的書,我不想看這些。”
和孩子一起前來購書的家長大多神態(tài)堅定,有的順從孩子的選擇,有的完全和孩子的選擇相反,有的則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兒童讀物中。獨自前來購書買玩具的大人們則顯得有點彷徨?吹侥硶芮坝心膫大人抱著選購好的書,就好奇地湊上去探探腦袋瞄上幾眼,然后拿起同樣的書翻翻。更有爭分奪秒的成年人,直接跑到樓層結(jié)賬處,看一眼排隊的人手里拿的都是什么,然后依樣采購。很少有單獨購書的成年人通過觀察其他小朋友看什么來參考選購。
在臨近假期的書店兒童區(qū),可以觀察到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大人更容易被大人所吸引——不論小朋友愛玩的是什么,讓大人挪不動腳的,很多時候是由其他“大人”撰寫的書籍或產(chǎn)品封面的“功能介紹”以及銷售幼教類玩具的“大人”導購。不管小朋友怎么扭身撒嬌生動地表達他們的消費訴求,家長都展現(xiàn)出不為所動的堅定意志。“每次自己挑的你回家又不玩不看,說明喜歡什么你自己是不清楚的,還是聽我們的吧!”大人內(nèi)心的邏輯可能是這樣。一些大人可能僅僅因為兒童對玩具和童書“喜新厭舊的拋棄”就認為孩子沒有“定力”。
父母對孩子的喜新厭舊“記仇”,卻可能忽略了兩點。首先,設(shè)計得比較“無聊”的童書和玩具,無法釋放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比如那些需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模仿,只提供單一玩法的);其次,兒童在不斷成長變化,因此,“喜新厭舊的拋棄”有其積極的成長涵義。就好像小朋友的腳一直在長大,那么不合腳的舊鞋子小朋友勢必要拋棄一樣。
在世界范圍內(nèi),優(yōu)秀的兒童書籍和玩具設(shè)計師希望產(chǎn)品能賦予或者不限制孩子的“自由”,讓孩子有不受約束的、可以對產(chǎn)品進行創(chuàng)新的可能。印度設(shè)計師Raghava KK設(shè)計了一款童書APP,這是一本可以通過小朋友用手搖一搖就改變價值立場和故事情節(jié)的“書”。
好的文學影視作品透過對我們生活種種煩惱高度相關(guān)的物理空間、人物關(guān)系和生活事件的變化發(fā)展,讓我們在閑暇時間觀看時會心一笑,從而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大人,對未來的好日子都能更有信心。
◎王嘉琦
|